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源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n/)- 数据工具、数据仓库、行业智能、CDN、运营!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经营推广 > 正文

郝景芳姬十三:科幻对未来悲观 但现实会很美好

发布时间:2018-09-25 20:57:25 所属栏目:经营推广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导读:网易科技讯 9月21日消息,由网易新闻和网易科技主办的“2018网易未来科技峰会”之“ALL IN时代”今天在北京举办。上午的圆桌讨论以“好奇心和想像力”为主题,主持人为将门联合创始人兼CEO高欣欣,知名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与果壳

接下来我要请问的姬十三先生果壳网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文化品牌,在整个的过程中您做了不管是科谱、知识传播还是在行所做的知识分享您一直在对教育的新模式、新方式上进行很多的探索进行很多的投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对教育也产生极大的变革,可能以后简单的这样知识传播、机器就可以做了。如果这样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方式本质上会不会发生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姬十三:我想显然是会发生巨大变化,其实就是刚才景芳讲的那样,我们今天时代的人是很难去想象未来所会带来的变化,就像老套的故事,农夫在田野间很想想象皇宫里的皇后皇帝吃一些什么东西,但是他们绝不仅仅是吃烧饼。

所以今天来讲我教育发生几部分的变化,一个是教育的内容一定会发生变化。我记得最近可能大家都看到在朋友圈里刷屏的一篇文章,我记得一篇文章人们在五年之内我们的工作都会发生变化,或者很多人失业,后来我还看了一篇文章一年之内会失业不管多少年失业,我想达成共识就是说我们的工作在未来若干年之内,大家可能都不再做现在的工作,或者哪怕做现在的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其实会带来一个新的要求。

我记得这一代人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话的逻辑就是说当你学完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你就不需要再去学新的东西可是这个年代显然不是如此我们非常焦虑的学各种东西,可是再过五年再过十年当我们的工作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些社会发展而变的更为频繁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内容显然我们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是完全不足以应付我们的需要,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学学一些什么东西呢?那个时候的大学内容肯定不是教简单的知识,因为知识在未来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谓的数字、所谓的能力、所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的更为重要,但是那个东西又是什么呢?我觉得今天都很难判断。

就好像沈晓卫院长提到说未来企业的人工智能会有巨大的变化,那在企业这平台上所链接的员工它她们所拥有的能力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这就带来对我们的教育内容发生变化。

另外一个层次我觉得对教育两个字的本身理解应该会拆解,应该是教和育会拆开来看,教的事情必然会大量的让度给人工智能甚至极大的,几乎就会变成人工智能所能够涵盖的能力。因为教的事情无非是教嘛。但是我们人类的老师、我们人类教育工作者在育这事情上还能有多大的成分?还能占据多大的话语权。今天蛮能判断的,但如果说人类在未来还有保有创造力,机器不能夺走我们的创造力,“育”是因人施教的过程,这一些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后所能够擅长的东西。

问题三:

高欣欣:说到了创造力我必须问郝景芳您所在的行业就是充满创意,其实我们看到人工已经发生的事情,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写新闻了,而且可以学者我们人类的风格去写歌写诗还在探索着这样像情感计算之类很多的新内容。那可是人的创意我也坚信是绝对无法取代是我们人独有,如果说人未来的美好生活,那未来我们人的创意和这样人工智能工具在创意行业会不会激起更大的火花呢?您是怎么看?

郝景芳:其实我自己觉得创造过程本身也是分两种,一种它其实也是一个学习,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出版了一个小说集,他是用机器学习软件学了他过去的所有作品,这个软件就能模仿他的风格写一些段落,但是段落不是真的故事他再把段落组合一下就是真的小说。

姬十三:是哪一本小说。

郝景芳:是一本小说,我也写了推荐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尝试,本身也是很科幻,我自己本身并不怀疑人工智能的软件可以画画可以写小说,可以模仿人的风格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这不是人的创造力的全部,人的创造力其实并不是一个我必须要大数据学习模仿的过程。一个人类的艺术家或者文学家或者科学家,并不是说我要用我的大脑计算过去的这些所有文学家的写作,我从里面算出来最优路径模仿过去,人类的艺术家和创造者其实很大程度上都要基于对于现有人和世界深刻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一个艺术家像梵高这样的艺术家他并不是计算的过去所有的艺术家,然后去模仿他们的作品。而是它有自己对这世界的独特感知忠于他自己的独特感知,这是独一无二是一个零到一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机器学习它们现在仍然是在大数据学习并且模仿,对于未来的创意也是在随机创造。可是人类的很多很多的真正创造是基于对于内心深处的敏感、对于情感、对于自我、对于他人的关怀这一些是非常非常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创造都是零到一的独一无二的过程。所以这一种创造力,我绝对不怀疑会被机器取代,因为它是非常非常个人化、非常人类的一种过程。所以我觉得未来其实我们会对于这样有原创性的创造过程会需求更多。

问题四:

高欣欣:说的太好了。说到人能够做深刻的理解,我觉得有一个职业永远无法被人取代那也就是我们的创业者。所以姬十三老师也是一位长年的创业者,也对这有深刻的理解,其实您所在的领域,其实是在科学科谱领域创业,创业为艰,在科学科普的创业从长远来讲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过程中一定更加的维艰,我特别好奇在科学内容的创业里面未来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呢?

姬十三:坚持可能更多还是爱好吧,也是在很多年前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事情在未来它会慢慢的变化,我记得我自己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是2010年,那个时候有一个投资人跟我讲一句让我这么愿意进入洪流当中,他觉得未来科学会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我觉得科学的内容还非常的小众,可是这几年我自己明显的感受到整个大众的用户对于科学、科谱的内容的重视和理解其实到了一个新的层级上。随着国家和企业个人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基础的科学研究。其实大家会发现那一些高科技的企业、高科技的应用,如果想要更好的让公众来理解消费并且发生认同,这过程当中是需要翻译的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在高科技与大众之间建立起一个桥梁。

这工作我觉得再怎么重要都不为过,只是说在过去可能随着人们的科学素养也好、教育水平也好,可能都不够到一个很好的层次上使得这一方面的内容消费比较低。可是这几年明显的感受到它在往上走。

(编辑:济源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