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源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n/)- 数据工具、数据仓库、行业智能、CDN、运营!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国产CPU的“飞腾”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23 08:54:52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互联网
导读:2019年12月19日,飞腾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同心筑生态,前路共飞腾”的首届生态伙伴大会,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业内专家、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用户单位、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媒体、金融机构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共计2000余人参加,参会单位

虽然像Applied Micro、三星、英伟达、博通、Marvell、高通、AMD、华芯通等等厂商此前都曾大力投入,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去年,高通更是放弃了投入数年的ARM服务器芯片业务,而高通与贵州合资的ARM服务器芯片公司华芯通也于今年4月底关闭。一时间,对于ARM服务器唱衰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正如硬币都有两面一样,在一些厂商退出ARM服务器市场的同时,也有很多新生的力量加入了进来。

2018年初,Intel前总裁Rene James也创立了ARM服务器CPU公司Ampere,加入到与x86服务器的竞争中来。2018年11月底,亚马逊正式推出ARM架构服务器芯片Graviton,用以降低对Intel的依赖。今年1月,华为发布了旗下首款基于ARMv8架构体自主设计的服务器芯片鲲鹏920。今年3月,富士通也从SPARC 架构体系转向了ARMv8 架构体系并推出全新的A64FX芯片,还在ARM架构中实现了新的可扩展矢量扩展。今年11月,Marvell的新一代ARM服务器CPU路线图被曝光,据称下一代性能将比现在的ThunderX2高两倍。今年12月初,亚马逊在“AWS re:invent”大会上又推出自主第二代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Graviton2,其单核性能超过了Intel至强铂金版。

ARM服务器生态,从一片看衰,到突然间的百花齐放,这一切看似都来的那么的突然,其实这其中有着很多的必然。

云端计算架构拐点已至

首先,ARM在去年发布了全新的针对服务器市场Neoverse架构处理器IP路线图,大幅的提升其在性能上的表现,并且后续每一代的平台性能都将会比上一代提升30%,此举提高ARM架构在服务器和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力,也凸显了ARM对于服务器的重视程度,提振了ARM服务器阵营厂商的信心。

其次,随着ARM移动端的繁荣,以及云边协同的趋势,支持ARM相关生态的底层系统和上层应用也逐渐增加,三大 Linux 发行版(Ubuntu、Suse 和 Redhat)都已经直接有支持ARM Server 的版本。

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在云端市场,随着人工智能计算的发展,一个新的趋势和拐点已经出现。

随着近年来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云端市场对于计算的需求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计算架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于CPU并不是AI计算的最佳载体,因此在云端的计算也开始逐渐由原先的X86架构一统天下,转向了异构计算。

比如在云端AI训练方面,此前比较多的会采用CPU+GPU的架构,现在也开始出现CPU+专用的AI芯片集群;而在AI推理方面,更多的会选择CPU+FPGA或者CPU+专用的云端AI芯片。随着云端对于AI计算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云端计算单纯依靠CPU的局面。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众多的AI芯片厂商纷纷推出了针对云端的AI芯片之外,一些云服务厂商也在纷纷推出针对云端的AI芯片。比如去年7月,百度就发布了首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去年11月,亚马逊公布了首款云AI芯片Inferentia;今年9月,华为推出了针对云端的AI训练集群Atlas900;今年9月,阿里也发布了针对云端的号称全球最强的AI推理芯片的“含光800”。因为对于这些云服务厂商来说,他们更了解自己对于AI能力以及AI应用领域的需求。在此背景之下,也使得云端对于原有的Intel的服务器CPU的依赖进一步弱化,ARM服务器CPU迎来了巨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云服务厂商来说,在纷纷推出自己的云端AI芯片的同时,也在积极的谋求降低对于IntelCPU的依赖。华为、亚马逊推出自己的ARM服务器芯片就是例证。

“只有头部的大的云服务厂商有能力也有资金来做自己的ARM服务器芯片,因为他们本身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用来制衡供应商的一个重要筹码。”在窦强看来:“云服务大厂开始推自己的ARM服务器芯片是好事,这有利于加速ARM服务器生态的繁荣。而且,对于更多的中小型云服务提供商及服务器厂商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自己做服务器芯片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这也成为了我们这些ARM服务器芯片厂商的机会。”

三、5年坚守,飞腾生态已初具规模

虽然前面提到了很多的ARM服务器芯片厂商,但是其中有退出者,也有新入局者,但是多年来一直坚持做ARM服务器芯片的“坚守者”却并不多,而飞腾就是其中最为坚定的一家。自2014年推出首款ARM服务器芯片以来,至今5年多时间过去了,飞腾的生态也已经初具规模。

全面转向ARM指令集架构

2014年4月,中国电子集团和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中国电子集团旗下飞腾CPU项目落户滨海新区。随后,2014年8月,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6亿元。而在天津飞腾成立之时,飞腾第一款兼容ARM指令集的CPU,FT-1500A就已经准备就绪。

2014年10月,飞腾FT-1500A正式发布,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的出色,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而从2012年ARMv8指令集正式推出,到FT-1500A的正式发布,飞腾只用大约三年的时间,更何况飞腾还是刚从SPARC架构转向了ARM。这也引发了当时外界的质疑,认为FT-1500A是直接用了ARM的IP核。

国产CPU的“飞腾”之路

“其实在2011年的时候,飞腾就已经开始了针对ARM架构的研究,当2012年ARM 64位指令集正式推出之后,我们就找到了ARM,希望做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CPU。因为ARM的生态非常的丰富,授权模式也很清晰,不仅有IP核授权,也有指令集架构授权。当时ARM也希望能够有芯片厂商能够帮助他们进入服务器市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我们也顺利的拿到了ARMv8指令集授权来开发自己的CPU。”窦强解释到。

在转向ARM架构之后,飞腾的发展也开始了加速。在FT-1500A推出仅一年多之后,2016年5月,飞腾推出了首款64核处理器FT-2000,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了与Intel的E5服务器芯片相近的水平。几个月之后,飞腾又推出了面向桌面及嵌入式领域的双核CPU FT-2000A/2。另外,FT-2000虽然达到了能够媲美国际主流CPU的性能,但一个CPU加八块存储扩展卡的整机构建成本非常高,导致FT-2000的产业化之路并不顺畅。为了进一步地降低成本,2017年3月,飞腾流片了优化升级的FT-2000+。

国产CPU的“飞腾”之路

(编辑:济源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