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源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n/)- 数据工具、数据仓库、行业智能、CDN、运营!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我的产品观:感知用户需要明确目标群体

发布时间:2019-11-22 18:33:15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互联网
导读:解决问题和感知问题是产品经理最基本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理解,但什么是感知用户的能力?作者认为感知能力最主要是需要找到感知对象,具体如何做?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一起来看看~ 最近在给一些应届生讲产品经理基础课,不少人都问我,为什么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解决问题和感知问题是产品经理最基本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理解,但什么是感知用户的能力?作者认为感知能力最主要是需要找到感知对象,具体如何做?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一起来看看~

我的产品观:感知用户需要明确目标群体

最近在给一些应届生讲产品经理基础课,不少人都问我,为什么从来不给他们讲 Axure 和 Visio 这些工具怎么用。

这些难道不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吗?

突然意识到很多同学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产品经理当成传统行业的岗位一样,把工具学会了就能上岗工作了。实际上工具只是表达思维的方式,比起产品技能更重要的是产品能力。

我始终认为,产品经理最基本的能力只有两个:一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是感知用户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理解,但什么是感知用户的能力呢?

01 “感知用户”与“我是用户”的区别

先聊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最近看到有很多人在做校园类产品。他们做校园产品的思路很简单,因为以前大家都在校园里待过,都知道学生时代的那些痛点,找几个场景把产品做出来,再找一些学生来内测一番就准没有问题。

同样的情况还有做各种兴趣社区以及同类人群社区的,几个养狗的互联网人突然做了一个宠物社区,几个喜欢医美的同事找到一个切入点就辞职创业做了个医美社区,他们的逻辑大多都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知道这群人有什么痛点。

并非在批判这种做产品的方式不好,只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做出一款“想当然”的产品。产品经理与创业者在想问题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当用户,用自己特定的情感或经历代替了大部分的用户。

某高校欲开发一款与校园图书馆互联的app,方便学生使用图书馆。在这个场景下,这款产品需要解决的学生核心需求是什么呢?

  • 一位80后的产品经理表示:对书籍的展示与管理是最重要的,图书馆最近新到了什么书,哪些书被借出去了,书的简单介绍都是对学生非常重要的信息。
  • 一位90后的产品经理则表示:现在图书馆的讲座越来越多,去听讲座比去借书的人更多,学生更关心图书馆什么时候有讲座。因此在app上首页上要展示各种讲座的信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猛一看好像两者都有道理。但是实际进行用户调研以后,结果却显示图书馆的自习室还有多少空位才是学生最关心的,如果能在产品中直接预定位置或者是选择位置,那就更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很显然,这两位产品经理的思维都是“我即用户”,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所以很自然会认为我自己也是曾经的用户,我知道他们的痛点。

大多数80后的产品经理所处的学生时代里,大学的书籍普遍比较匮乏,很多书想看但是跑到图书馆要不就是被借走,要不就是没有。因此他们会认为方便学生借书是一个强有力的需求,也是一个图书馆应该解决的问题;

90后的产品经理所处的学生时代,与图书馆的联系早已没有那么紧密,互联网上也有更多获取书籍获取资料的途径。但图书馆的讲座确是比较吸引人的点,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也是与社会接触的良好途径,因此他们更看重学校设置的讲座。

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早已经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室的替代品。不但有更丰富的学术资料可以借阅同时也有安静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参加自习的首选。因此直接在线上预约图书馆的位置才是学生们的核心诉求,也是学生们最重视的问题。

我的产品观:感知用户需要明确目标群体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不同的产品经理可能产生不同的“用户印象”。做产品的第一步并非要把自己当做用户,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理解用户的差异性,这种能力也称为感知用户的能力。

02 分群是感知用户的第一步

分类是人类简化认识、理解世界最常用的方式,而分群是产品经理做到感知用户的第一步。找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认识用户。

先讲两个真实的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我曾经见过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做的校园类社区,他们的产品经理都理直气壮地告诉我,所有在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的目标用户,他们是一个社区,所有在校学生都能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总有让你感兴趣的地方。

然后我打开产品一看,果然像是一锅乱炖。随手翻了几个页面,这个页面像微博,那个页面像群组,还有各种社团活动。虽然看起来面面俱到,多姿多彩,但仔细看社区的互动很差,同学们不知道要怎么融入这个社区,逐渐从一个看客变成一个过客。

第二个事情是有一次,身边一位做智能音响的产品朋友准备换工作,我随口问了句你们这个音响的用户群是谁,他回答说他们的产品是一个智能音响,很多人生活上都有需要,所以用户群跨度还挺广的,最小的使用者年龄才14岁,最大的使用者年龄有48岁,可以说喜欢他们品牌的人都是他们的用户群体吧。

我听完以后是挺恍惚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产品经理的通病:分不清核心用户与次级用户,或者说根本不知道产品真正的用户群体是谁。

  • 做洗车产品的产品经理认为:所有有车的人都是他们的受众;
  • 做财经资讯产品的产品经理认为:所有看财经新闻的人都是他们的潜在用户;
  • 做电子烟的产品经理认为:所有抽烟的人都是他们可以营销的对象;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产品经理都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个通用产品,用户群体很大。但是以这样的标准跑到大街上找目标用户,我相信一定很难,走过10个抽烟的人可能都对你的电子烟不感兴趣,跑到10个4S店估计会下载这款洗车产品不到一半。

为了方便我们识别用户,找到真正的目标用户,我们要借助一些简单快捷的方式,即分群。

提到用户群体,首先我们得想办法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描述出来。通常我们会提取用户身上一些特征,以便用这些关键词描述这个用户群体的特点。

传统思维中我们习惯对用户的客观事实特征进行分类,例如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等,因此在上述的例子中,很容易产生这种群体描述方式:我们的目标用户群是“喜欢社交的在校大学生”。

猛一看这定义好像是蛮精准的,但是这种分群对我们做一款社交产品不具有代表性。这种描述方式看似总结性很强,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没办法帮助我们判断这群人的特点,也没有办法指导我们该做怎么样的产品。

主要原因在于:这群人存在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行为与喜好,不能简单的混为一谈。

(编辑:济源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