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源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n/)- 数据工具、数据仓库、行业智能、CDN、运营!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箱底一体化成形 运载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0-11-24 13:51:53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本次天通一号 02 星,是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天通一号 02 星进入轨道后,将与天通一号 01 星组网运行,构成空间段。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负责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有两项技术改进,改

本次天通一号 02 星,是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天通一号 02 星进入轨道后,将与天通一号 01 星组网运行,构成空间段。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负责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有两项技术改进,改进后有效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和运载能力。

  据了解,一枚火箭上通常有 26 个箱底,约有 260 道焊缝,总长度将近一千米,而这些焊缝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成为整个箱底最薄弱的环节。焊缝一旦开裂,会导致燃料泄漏,影响火箭发射成败。
 

1874 年,徐寿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联手创办格致书院(现为上海格致中学),座落在上海广西北路 66 号,是一所完全新型的近代学堂,主讲矿物、测绘、制造等课程,称得上是一个西学传播的中心。后来徐寿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英文版便是由傅兰雅操刀翻译。

  在发表论文 3 年后,徐寿便因病逝世。其创办的翻译馆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坚持了 45 年后,以“翻译西书又造不出大炮”为由,被时任北洋政府一把手的段祺瑞下令关闭。从《Nature》发表徐寿论文的 1881 年,到新中国成立的 1949 年,中国科学研究在大段的时间里都只有留白。

  究其根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官僚机构、社会组织、人才梯队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财政的投入、金融的润滑、商业的造血和普罗大众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几位昙花一现的科学天才是弥足珍贵的,但难以撼动历史的车轮。

  从五四喊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那刻开始,“科学强国”成了几代中国人持续奋斗和努力的目标。而在一百年多年后的贸易战里,我们又觉得之前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也有必要去复盘,在与历史赛跑的百年中,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或者简单的一句话来说:中国离科技强国到底还有多远?

  李约瑟之问:基础投入的历史赛跑

  这个问题不光中国人在问,外国人也在问。最早在西方学术界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中国科技史界的“白求恩”——英国人李约瑟。

  李约瑟(Joseph Needham)是英国一名生物化学家,毕业于剑桥,很年轻时就名扬学术圈。他在 37 岁那年接待了几个中国留学生,听闻了他们的介绍后便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李约瑟开始学中文,并先后十几次来到中国,走访 3 万多英里,最终撰写了大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可以说李约瑟通过大量的考据、发掘和整理,系统性把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现给了西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带来了科技自信,但与此同时,他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略感羞愧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之问”的答案很多,有人从思想文化角度找答案,有人从政治体制角度找答案,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但如果从纯科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缺乏理论层面的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社会自上而下对基础科学是忽略的。

  以火炮为例,这种冷兵器时代杀伤力巨大的武器,理应被统治阶级投入无数精力来研发和改进,但一直到清朝,中国人对火炮仍然“只知道用铁铸成炮身,全无科学分寸,所以施放不能有准头”[5],相比之下,欧洲则沿着火药、机械、冶炼等方向深入至化学、物理、材料等学科,成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

  科学界最著名的两大期刊,一个是 1869 年创刊的《Nature》(自然),一个是 1880 年创刊的《Science》(科学),能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论文,基本上就等于叩开了国际顶级学术圈的大门。但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人第一次在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时间,是 1881 年。

  1881 年,《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名字叫做《声学在中国》。论文对著名的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这项古老的定律。对此《Nature》编辑部高度评论道:“我们看到,对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的科学的修正,已由中国人独立地解决了。”

  这篇英文论文其实是翻译自一篇拗口的中文论文,叫做《考证律吕说》。论文的作者徐寿生于无锡一个地主之家,少时研究经史百家,但在童生考试不幸折戟。落榜后的徐寿深感“学八股救不了中国人”,索性放弃了科举做官的发展道路,他开始涉猎数学、物理、化学等书籍。

(编辑:济源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